欢迎访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科助学班!2024-09-20 07:26:17
自考本科助学班
咨询电话:
导航菜单
联系方式

报名地址:武汉市江夏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

招办电话:

招办QQ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扫码关注公众号
您的位置:首页媒体关注
《华海微诗选》: 微信时代的生态诗歌创造
发布时间:2020-07-31 14:04:42 编辑:管理员

在当代生态诗歌创作领域,诗人华海的创造力、影响力不容小觑。他曾推出过国内最早的生态诗歌批评集《当代生态诗歌》和《生态诗境》,极力推动诗人的生态意识的自觉性。他还出版了生态诗集《华海生态诗抄》、《静福山》,其中生态意识鲜明、艺术风格独特的“笔架山组诗”、“静福山组诗”堪称当代生态诗歌中的经典篇章。他还利用广东清远诗歌节的高端平台,竭诚推动全社会对生态诗歌的接受和欣赏。他树立了清晰的生态整体观,对现代文明、消费文化的反生态本质洞若观火,尊重自然,亲近自然,因而能够为受伤的大自然哀告于现代人,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唤醒现代人的生态意识。此种赤子情怀令人崇敬。今年华海又推出了生态诗集《华海微诗集》(银河出版社2019年版)。该诗集收录的大多是四句一首的微诗,共分为《虎》、《伤》、《惊蛰》和《桃花岛》四辑,约70余首。应该说,从诗形上看,华海是有意向唐宋绝句学习,也是为了适应微信时代的阅读习惯。不过,华海生态微诗的体量虽小,内涵却绝不贫瘠,相反,笼天地于形内,措万物于笔端,微小诗形更要求巨大的概括力、爆破力,因此往往给人带来雷霆万钧、钻石闪烁般的生态审美体验。

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华海对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的诗意批判。华海这样写铁轨:“乌亮乌亮的铁轨凌空而起/ 像两枝箭射向自然的深处/ 飕飕地,突然寒气袭来/ 最后被射穿的却是我们的后背”。铁轨,总是笔直,乌黑油亮,涉水穿山,似乎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坚定不移、一往无前和战无不胜。但是在华海看来,铁轨却像射向大自然深处的两支利箭,一个比喻就把现代文明征服自然、绞杀自然的反生态本质展示得淋漓尽致。不过,更耐人寻味的是,华海感到最终被射穿的却是人的后背,现代文明以大自然为敌,但是人和大自然却是唇齿相依的整体,因此大自然沦亡时,人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。针对当今消费文化,华海写道:“只要一间栖身的房子/却盖了一座宫殿/用一百间房子中的九十九间/ 供给自己的虚荣心居住”。消费文化无疑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最大幕后黑手,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把消费视为满足欲望的唯一渠道时,现代人就必然会鲸吞蚕食大自然,大自然就岌岌可危。而消费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蛊惑虚荣心的文化,就是把基本的生存需要扩展成永无餍足之欲望的文化。因此诗人华海如此看待《PM2.5》:“如果只是一粒,你看不见它 /然而它是一团,是一群,是幕天席地的/ 灰暗,与那些心灵中的 /黑暗一样,把透明的光裹住了”。这是对雾霾的诗意洞察;其实,考察生态危机,不也如此吗?消费文化浸淫中的每一个现代人就像一粒PM2.5,一人之行,看似无害,但是当无数现代人都以消费为乐时,对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就触目惊心了。

正是现代文明触处皆是的反生态行为,导致了大自然节节败退,全球性生态危机步步紧逼,诗人华海为大自然的悲惨命运忧心如焚,表现于《华海微诗集》中就是若干生态诗歌都聚焦于大自然的伤痛,表达了华海博大的生态悲悯情怀。《虎》一诗写道:“它把最后的草原穿在身上/ 蜷缩在动物园的角落里/ 我凝望它的眼晴,那没有融化的/ 一点残雪呵,令人不寒而栗”。老虎本是大自然华美的造物,怎奈在人的风霜刀剑下竟然濒危,蜷缩于动物园的角落里更是令人惨不忍睹。“最后的草原”无疑点明了老虎栖息地的持续丧失,而“没有融化的一点残雪”则写出即使沦落到动物园里,老虎依然保存着百兽之王的最后威严。当然,不寒而栗,说的不仅是人本能中潜存的对老虎的恐惧,更是生态诗人为老虎这样卓绝的自然造物的悲剧命运感到的恐惧。《静物》一诗写天鹅被人捕杀的悲剧,《坠落》《伤•一》两诗写鸟被射杀的悲剧。这些微诗都展示了华海对动物生命的悲悯情怀。华海甚至在《伤•三》这样写蝴蝶:“它扑动翅膀的疼痛 / 在你血管深处,掀起一场风暴”。一只蝴蝶的痛苦也能够触发诗人的情感风暴,诗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仁者之心卓然而立。当然,华海不但善于体会动物生命的伤痛,他也体贴天地万物的疼痛,“今夜风雨袭来/ 天下苍生的苦难都聚涌而来/ 一座山的伤/ 就是所有山河的疼痛。”如果说李白“吾将囊括大块,浩然与溟涬同科”的高古诗句体现的还是前现代的天人合一,那么面对现代、后现代破碎的大自然,诗人华海感受到的则是“所有山河的疼痛”!的确,在生态危机时代,所有关注自然的人注定了要面临着悲剧情绪怨鬼般的纠缠。

诗人华海与大自然打交道,既颠覆了那种征服自然、利用自然的傲慢,也放弃了那种借自然抒情、为自然代言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,只要有可能他就会融身于自然中,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交互感应的主体间性关系。华海写道:“没有人聆听的寂静中/ 沉醉的大地是最后一只耳朵 / 听,海风吹起,吹熄椰子树 / 内心的火焰,闪电刺穿水珠的疼痛”。在此,那种高高在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姿态已经消失了,但是人本身并没有消失,而是融身于大自然中,和大地、海风、椰子树、水珠建立了一种神秘的生命感应,因而诗人能够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生命节律。而要和大自然建立神秘的交感关系,人的身体这个小自然往往是最好的通道,因此诗人华海吟咏道:“在山谷,让身体低成 / 一只银色的碗,月光落下来”,“唯一穿越时间的凭据/ 身体的记忆,余温犹在”。当身体祛除了现代性意识形态迷雾的缠绕后,它就重新变得纯净,值得信赖,它能够与大自然的节律谐振,能够接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。“你让脚趾在石缝中扎根,散乱的/ 长发,变成枝头绿叶的旗幡”,身体向大自然生成,就是摆脱小自然的局限,进入自然的生命大循环中,返本归根。老子曾说: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”的确,人的生命根源在大自然之中,人只有返回大自然才能重回宁静,回到生命的源头。华海写道:“翻过这座山脊的斜坡/ 回到真实的洼地/恍如穿越此生隐隐宿命/落日如火,一切又明净如初”。何谓“真实的洼地”?那就是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的生态境界,那里万物齐一,紧密联系,赤诚相依,一片澄明。

华海的生态微诗从艺术上看,意象独特,境界宏阔,耐人寻味。像老虎、铁轨、PM2.5等意象,均凝聚着当今生态问题的多维信息,华海摄取入诗,举重若轻。至于《荒野》、《在路上》等写人与自然交感式关系的生态微诗,境界幽深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“在去静福山的路上/ 要用去半生的光阴/ 与你相约,去一朵花里结果/ 在一只果里做梦”。好一个“去一朵花结果,在一只果里做梦”!这大概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美邂逅了!也是生态文明的最美福音了!

(作者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)

学校地址:武汉市江夏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     招办电话:
关注我们的微信